© 朱雨蒙
- 建筑师: 左通右达建筑工作室
- 面积 该建筑项目的领域 面积: 600 m²
- 项目年份 该建筑项目的竣工年份 项目年份: 2025 年
- 摄影师 摄影师: 朱雨蒙, 孙海霆
- 厂家 该项目中使用产品的品牌 厂家: Bulthaup, VMZINC, Viabizzuno
- Lei Bie: 独立住宅
- 主创设计师: 王旎
- 设计团队: 秦瑛、刘晓鑫、姜万春、董宁、史一红、克霞
- 景观团队: 李昕、刘帅 、曹积学、吴紫颖
- 结构顾问: 马智刚
- 灯光顾问: 北京众信恒瑞照明设计有限公司, 北京众信恒瑞照明设计有限公司
- 城市: 北京
- 地区: 中国
• 北京, 中国
© 朱雨蒙
来自建筑师。M 住宅是位于北京东部的一栋多层住宅,整栋建筑被树荫包裹,院中草木茂盛,环境自带着某种特别的氛围和质感。住宅主人曾多次描绘记忆深处童年时期对于家宅和居住的印象:低层的楼房,推开窗就是树梢围合的绿意,阳光和高大的书架,深色的水磨石的地面,投射在红砖墙面上摇曳的树影;这种延续几代人的图像记忆,早就沉积成了某种家庭性格,也为这个建筑空间奠定了某种情感与回忆、新与旧交织的气质。
© 朱雨蒙
© 朱雨蒙
© 孙海霆
原有场地的房屋边界由高墙围合,中心庭院被高墙围在其中,四面围绕的建筑以中庭作为唯一采光来源,房屋近身狭长,开窗洞口有限,室内大部分需要被使用的面积均被困在阴影之下。
© 朱雨蒙
© 孙海霆
© 朱雨蒙
整体策略是建立一个沉潜在高墙下的新空间体系。在竖直方向受到限制的情况下,延展水平方向的层次,开启 5 个尺度不一的庭院;大小庭院可观可游,无论置身何处,不同空间单元之间会产生对望关系。这也观照到多代人共同生活的日常场景。人们在这些若即若离的房间中穿梭,祖孙满堂或者核心家庭的互动,都得到响应。空间以各种方式互相连通,区域之间总是故意留出窥视的空隙,人的视线一直在捕捉新的信息,不用身体运动,视线就在漫游中。
© 孙海霆
© 朱雨蒙
© 孙海霆
通过变换空间、开窗方向引导光线,营造出可以捕捉场所中自然光全天的连续变化。前院、侧院、平台、天台、天井,每个层级都串联了相应的生活功能,由此带来更丰富的光影体验。虽然周围的高墙依然存在,多重院落之间的空间穿透放大了视觉感知的物理尺度,黑暗变成了可以变换的灰度。在穿插于庭院间的植物掩映下,花园、房间,乃至顶层天台,过渡空间被划分为不同层次,建筑整体空间变得开放和流动,场地因此有了循环体验的可能。
© 朱雨蒙
© 朱雨蒙
© 朱雨蒙
空间是信息,建筑是现象,材料的张力提供了身体和触觉的最终体验。把原有建筑经年累月的材料变化分类与聚合,创造出了这个住宅的定制材料;一种具有大颗粒籽石的染色混凝土,以垂直方向制造梯形凹凸,预制成 900x2200 的整块混凝土干挂板;屋顶部分使用原色钛锌板金属屋面,连接露台小粒水磨石整体浇的地面;使用杂石混凝土整体浇筑成可以围坐的中岛,桌子和花台。这些构筑和材料交织构成了贯穿建筑内外的物理体验。
© 朱雨蒙
© 朱雨蒙
回望这些内向的空间,在材料和光线的包裹下,气氛堆叠变得静谧而坚实。从入口穿梭游弋至屋顶天台,仿佛也是一场“自由在高处”的精神之旅。体验空间就好像观察一个人,起初只是注意其容貌,逐渐了解其为人,慢慢摸清其生活习惯,试着靠近内心世界,直至理解其精神与灵魂。感知是自然赋予我们的标尺,去衡量真实性,去体验趣味,为一切赋予意义。感知让我们理解并对材料、建造和空间做出恰当的回应。在某种程度上,这个复杂的过程可能就是建造住宅的全部意义——回望每个个体的情感与记忆。
© 朱雨蒙
© 朱雨蒙
数据来源:Archdaily,前往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archdaily.cn/cn/1031054/m-zhu-zhai-zuo-tong-you-da-jian-zhu-gong-zuo-shi